新闻与媒体中心网讯(编辑/陈栎依)据悉,在第十八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武汉传媒学院电影与电视学院专业教师向琬、刘玫材、吕琳、钱雨彤带领的学生团队在“数媒动漫与短片”赛道中分别荣获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和三等奖的佳绩。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权威机构联合主办的赛事,不仅是我国最早面向高校本科生设立的综合性计算机类竞赛之一,更是被正式列入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榜单赛事,成为衡量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尺。大赛的目的是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服务。

本次获奖的两部作品,分别是由向琬老师、刘玫材老师指导的《浑天志》和吕琳老师、钱雨彤老师指导的《物自天生,工开于人》。
《浑天志》以张衡制造浑天仪的传奇故事为核心,带观众穿越回东汉,感受科技突破与人文情怀的交融之美。影片中,浑天仪精密的铜环嵌套、星轨模拟,尽显古代机械工程巅峰;张衡“浑天说”打破传统认知,彰显科学思想进步。围绕张衡,老夫子牺牲、芸娘坚韧、芷兰默默支持、王大人内心矛盾,这些群像构成科学探索的社会基石。同时,影片深入展现张衡个人理想与家庭责任的冲突,诠释其“以美启真”的创造哲学,即认为宇宙有内在和谐,科学探索正是追求这种和谐的过程。

关于在备赛和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是如何共同克服这个困难的问题,来自表演B2202班的张莹回答道:“在备赛和创作过程中,我们遭遇了诸多挑战。其一,故事及人物与当下年代相隔久远,在人物塑造、场景还原和氛围营造上困难重重。为克服此难,我们研读剧本、查阅东汉资料,接受老师悉心指导,还观看纪录片和相关影视剧来贴近人物;利用仿古道具布置场景,精心挑选服化道,借助烟雾与灯光结合烘托氛围。其二,前期准备工作繁琐,大家对幕后工作不熟悉。开拍前一个月,我们分工合作,列出服化道、租借设备及费用等清单,彼此鼓励。其三,景区游客多,沟通难度大,经过与游客和工作人员交流,顺利完成了拍摄。最后,到山东师范大学答辩时十分紧张,好在指导老师们悉心指导,为我们进行模拟答辩,让我们最终成功克服困难,完成创作。”

关于这次获奖的感受,指导老师向琬回答道:“首先是由衷的骄傲和欣慰。我们的作品从最初的创意萌芽,到一遍遍打磨作品、攻克技术难关,最终在全国舞台上得到认可,这种成长带来的成就感远超奖项本身。其次是感动,大家为了作品熬夜创作、反复优化方案的坚持,以及团队协作中彼此支持的默契,都让我觉得所有的指导和付出都很值得。最后也有一份鞭策,这个奖项是对我们过去努力的肯定,更激励着我们未来在教学和实践中不断探索,追求更高的目标。”

《物自天生,工开于人》以明代科学家宋应星为主角,讲述其在科举失意后转向实学研究的传奇历程。作品通过兄弟情谊与理想碰撞,展现“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济世情怀,刻画宋应星以匠人精神对抗时代偏见、以实学革新造福苍生的动人故事。书中技术细节与民生智慧交织,既有“分秧法”“水碓改良”等实践突破,亦传递“工巧天成,水火既济”的哲学思辨,彰显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璀璨光辉。

关于这部作品最大的创新点是什么的问题,来自广播电视编导B2304班的刘浩杰回答道:“首先是来自对‘科技伦理’的思考,宋应星的书名‘天工开物’意为‘天然界借助人的智慧开创万物’。这本身就蕴含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你的作品是否探讨了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尊重自然?这与当今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其次打破了古代科学家‘脸谱化’的印象。在此之前,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宋应星是谁。你的作品成功地将一个书本上的名字,变成了一个鲜活、感人、令人敬佩的形象,为中国科学史补上了重要且生动的一笔,这就是最大的创新。”

通过参与这次竞赛,我院学子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影视艺术的独特魅力。从剧本构思到镜头语言,从特效制作到后期剪辑,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无限的创造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掌握了专业的技术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影像表达思想、传递情感,感受到了艺术与技术完美融合所带来的震撼力量。这种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促使他们勇于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大胆尝试新的表现形式和技术手段,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

此次获奖不仅是对电影与电视学院师生创作成果的肯定,更彰显了学院的专业教学实力。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背后,凝聚了学校与学院全方位、多层次的鼎力支持。未来,电影与电视学院将继续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