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成果 > 专业实践 > 正文

教学成果

帧帧如晤,光影重逢——电影与电视学院“又见放映”2025届优秀毕业作品展映活动顺利举行

来源: 日期:2025-04-25作者: 浏览量:

新闻与媒体中心网讯(文/记者 李一 罗欣 李马莹 施婧琳 彭于芯 虞雯虹 陈姿陶 韦安琪 田娅婧 图/摄影记者 王天航 施云谞 丁伊娜 费瑛珏 陈栎依 王采仪 董乐妍 文馨雨 编辑/陈栎依2025年4 月22日至4月23日,武汉传媒学院电影与电视学院“又见放映”2025届优秀毕业作品展映活动在我校武汉校区凤凰剧场举行。本次活动共展映25部作品。其中剧情片有《望潮》、《姗姗的日记》、《云边有个小书屋》、《煞角》、《桑梓地》、《苹果生长时》、《溺浮》、《落花流水》、《录像带859247》、《两岸青山相对迎》、《呼吸》、《灯火阑珊》、《沉默的证人》、《阿肯》、《“杀马特”请让我再忘记你一次》,创意短片有《昭昭有唐》、《以太之拥抱》、《蝉时雨》,纪录片有《马背上的哈萨克》、《故乡,房子》、《共生之舞》、《杯盅杯中醅酿梦》,节目有《七天七夜》、《朋友露营吧》,专题片有《青瓷遗韵》。此次展映活动旨在为我院优秀毕业作品搭建展示平台,呈现毕业生专业学习成果,为学弟学妹们提供创作启迪。



剧情片《望潮》以广东某沿海小镇为背景,展现了一段跨越年龄与残缺的感人故事。先天性聋哑的阿鹤自幼被父母遗弃,与外婆相依为命,外婆离世后,他以清理渔船为生。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同样被遗弃的少女阿珍。相差十岁的两人组成了一段特殊的“聋健家庭”。阿珍成为阿鹤与外界沟通的桥梁,阿鹤则用无声的守护为她撑起成长的港湾。当大学录取通知书到来,阿珍面临理想与亲情的抉择,这段特殊的羁绊在咸涩的海风中绽放出超越血缘的温暖光芒,展现了人性的坚韧与美好。



放映结束后,《望潮》的主创团队表示,影片参考了港台电影风格,以自然舒适的风格呈现,大量使用潮汕话和闽南语,营造出一种真实感。导演特别喜欢哥哥和妹妹互相泼水的场景,这些细节展现了家庭的温馨与冲突。团队还透露,在拍摄夜景烟花场景时,得益于海边场地灯的辅助,减少了对额外灯光的需求。



剧情片《姗姗的日记》以90年代湖北省小县城为背景,讲述了钟家在父亲病危时的冲突与抉择。钟毅勇突发疾病,需家属签署病危通知单,但老二钟啸推诿、老三钟厚退缩,最终由钟胜男勇敢担责。治疗期间,钟毅勇病情未好转,临终前子女因墓地问题分歧严重,矛盾激化。遗嘱宣读后,局势更加复杂。孙女姗姗用日记记录了这一切,反映了家庭在亲情、责任与利益间的挣扎。影片通过家庭危机,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时代的变迁。



《姗姗的日记》创作团队选择在饭桌戏中爆发家庭矛盾,是因为在中国文化中,饭桌虽象征团圆,但往往是矛盾爆发的时刻。通过镜头展示残羹剩饭,影片传达了矛盾和故事的走向。团队也分享了选择以小孩视角叙述故事的原因:它能以童真的方式看待剧中人的故事,便于探讨跨代的代际关系。这种独特的视角为影片增添了情感深度,也让观众能够以不同的角度理解家庭关系。



创意短片《昭昭有唐》以2099年面临末日危机的地球为背景,讲述了人类在遗迹中发现芯片并制造超强智能AI的故事。人类利用这一AI发明时空隧道,穿越到古代唐朝,最终凭借人工智能的力量拯救了整个文明。影片巧妙融合科幻与历史文化,以绚烂的画风呈现唐朝的辉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震撼。



《昭昭有唐》的制作团队则介绍了在创作中使用的技术。他们利用AI技术生成宏大的画面,通过提示词固定画面和主角形象,将其转化为视频。尽管AI技术仍在发展中,存在不确定性,但团队努力通过旁白和配音来控制故事进度,为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视觉体验。



纪录片《马背上的哈萨克》将镜头对准哈萨克族牧民的生活,以传统刁羊活动为线索,深入展现哈萨克族牧民的日常。从日常放牧劳作到温馨家庭聚会,再到独特饮食文化,影片全方位呈现了哈萨克族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带领观众领略其独特魅力。



展映结束后,创作团队分享了与拍摄对象沟通的经验。他们通过与拍摄对象同吃同住,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尽量自然地进行拍摄以减少对拍摄对象的影响,保持了客观性。团队还尝试过不使用旁白,但最终发现旁白能降低观众的理解成本,帮助他们更好地接受纪录片内容。对于台下同学提出结尾略显欠缺细节画面的问题,团队表示,由于安全和经费的限制,他们选择了航拍和长焦镜头,遗憾没有拍出更强的冲击力,但也期待未来有机会尝试更激烈的拍摄方式。



《溺浮》的故事起始于奶奶的一句无心调侃,长辈们以旭冉是否凫过水,来表达对他学习不好的不满,然而小幸天真倔强的将一句无心的戏言与即将到来的游泳比赛联系在一起,在寻求外界认同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自我认同。即便他不会游泳,依然可以正常健康生活,接纳自己。



对于《溺浮》中多次运用水下视角的目的,主创解释道:“水下是内向化符号,意在借此塑造主角在追求他人认同与自我认同间挣扎的状态,并且水下摄影因光的折射等因素,在拍摄控制上需不断摸索技巧。”



《录像带859247》讲述了在阿猫消失后,汪点一直对阿猫的死心存愧疚,不敢面对。而他们共同的朋友外星人阿真,在得知阿猫的心愿——找到一卷录像带后,准备隐瞒真相,在自己即将离开地球前,让汪点陪他寻找“自己”的录像带。



主创在被问及为何采用外星人设定拍摄人类情感时谈到,大学四年记录的朋友影像极具魅力,让人沉浸良久,从构思之初就想用外星人这一元素来表达,而且外星人情感相对匮乏,其可能出现的失格行为,能更好地突出人类情感。



专题片《青瓷遗韵》以浙江龙泉为背景,由制瓷人刘浩为我们介绍和讲解青瓷文化。全片通过以人物为核心,结合采访的方式去展示制瓷过程中的各种环节,让观众真切领略到制瓷人在瓷器制作过程中的专注与坚守,将青瓷的历史、文化等内容更加丰富、生动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主创面对非遗题材是怎样联系到被摄对象的问题,他表示,创作时得到了青瓷青创园协会诸多老师支持,老师们认为龙泉青瓷缺少以年轻人视角的宣传,急需创新宣传方式,非遗传承离不开新力量注入。



剧情片《灯火阑珊》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大连为背景,讲述了一家神秘酒馆成为各方势力争夺船票的漩涡中心。酒馆老板与昔日恋人惠子意外重逢,却发现她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战士的妻子。在乱世中,顾先生选择成全惠子的革命理想,来守护这段未能圆满的感情。



在交流环节中,对于为何选择在如此繁杂的历史背景下叙述一段爱情故事,导演黄嘉乐表示:“我们作品的参考影片是《卡萨布兰卡》,剧本根据我们中国的历史经历了很多次修改,最终形成了这样的内容。”对于在拍摄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时说道:“最难的一场戏是唱歌的片段,仅仅是国际歌这个片段就花费了七个小时去拍摄,需要每个人的表情和动作有所控制和配合,难度是相对较大的。”



剧情片《沉默的证人》讲述了主人公江桥回乡后卷入一系列诡异事件的故事。随着调查的深入,江桥发现了已故女友遗书以及许平安复仇计划的真相,最终面临情与法的艰难抉择。影片通过层层递进的叙事手法,巧妙地运用了电话、照片、药等关键道具以及王麻子与许家的矛盾冲突,逐步营造出紧张的悬疑氛围。



在映后采访中,主创团队表示,他们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让观众在享受悬疑故事的同时,也能对人性、情感以及社会现实有所思考。他们鼓励同学们在学习和创作中勇于挑战自我,不断尝试新的题材和表现手法,努力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



纪录片《杯盅杯中醅酿梦》则将镜头对准了西南深山中的一项传统技艺——泡子酒酿造。影片深入展现了老匠人彭大龙对古法酿造技艺的坚守,以及在现代工业冲击下传统手艺所面临的传承困境,引发了观众对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的深刻思考。



节目《七天七夜》围绕着五个来自不同国家的外交官展开。他们原本要参加奥国新皇的登基宴,不料宴会当天,灯光骤灭,枪声响起,奥博纳中弹身亡,各国阴谋浮出水面,和平愿景彻底崩塌。



关于节目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创作灵感来源的问题,《七天七夜》节目的导演陈雨鑫回答道:“在选择剧本题材的时侯,我们选取了一些社会题材。因为我发现社会上有很多新闻事件具有丰富的戏剧性和可挖掘性,而且市场上没有出现类似题材的推理节目,所以觉得这个题材可以尝试拍一下。拍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控制节目节奏和呈现效果,我们就只摘取了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案件,让环节相对更加紧凑些。”



《苹果生长时》讲述了哈萨克马背上的女孩阿丽玛踏上了成为姑娘追女表演师的路途。聚焦哈萨克女性在非遗传承下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从“姑娘追”的策马奔腾到刺绣的游刃有余,展现女性从“家庭符号”到“文化主体”的转变。将姑娘追的奔放与刺绣的细腻隐喻为草原民族的灵魂。



关于影片创作背后的故事,《苹果生长时》的制片黄伟健表示:“导演在创作过程中可能有意或无意地将自己的情感经历投射到了主角身上,导演也透露过她的家庭也是像电影中那个女主和她父亲的关系一样,她父亲对她的约束比较严厉,可能有点重男轻女,然后她有意识地投射在剧中的这个角色上了。”



《共生之舞》记录了部落舞者李佳霖在舞蹈艺术上的探索过程,展示她将舞蹈与自然融合,与民族文化融合,传递出舞蹈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心理状态。



主创成员在放映结束后说道:“对于我自己跳舞的一个目的是为了看起来漂亮,想要去吸引别人的眼球,但对片中的舞者来说,跳舞是自己感受生活的一个方式。我们会通过在舞蹈上的交流来去和被拍摄者拉近距离。”



影片《两岸青山相对迎》讲述了一位生活在绍兴小镇的老人张彩慧和她在外企工作的儿子孙俊熙之间的故事。



在谈及影片中4比3画幅以及小女孩画外音设置有什么巧思时,主创胡文轩对此作出解释:“选择4比3画幅,一方面是导演喜欢贾樟柯导演的电影风格;另一方面,片中角色张彩慧生活在21世纪初,那时的老式黑白电视是4比3的画幅,以此作为视角叙述故事。小女孩画外音的设计,一是以小女孩视角阐释父亲日记,建立场景间联系;二是用小女孩视角介绍影片的前因后果。”



《蝉时雨》是一部以土家族婚俗文化“十姊妹歌”为背景的剧情向二维动画短片。以姐妹亲情为纽带,通过妹妹懵懂的孩童视角还原姐姐的婚礼,以夏日蝉鸣为意象隐喻当时女性因为婚姻身份的转变。同时使用动画技术对“十姊妹歌”文化艺术再现,展现其情感内涵与魅力。



《桑梓地》讲述了郑志远返乡向父亲借钱引发的冲突——父亲坚守“落叶归根”执意修房,儿子却渴望在城市购房立足。影片通过4比3画幅与暖黄光影,将麦田、老屋与城市楼宇并置,形成强烈的视觉隐喻。



“灵感源于我家的真实矛盾。”映后分享会上,罗仕梦坦言创作初衷。摄影指导李启卓透露,为捕捉河南农村的粗粝感,团队耗时一个月筛选方言演员,甚至因老年演员与年轻主演的表演体系差异多次调整拍摄方案。



《煞角》讲述了亡父鬼魂突然归家,儿子为隐瞒母亲再婚秘密疲于周旋,最终在电子烟花的虚幻光芒中直面亲情羁绊。



导演陈禹羊将川渝式幽默注入悲剧内核,麻将桌、火锅店等地域符号成为情感载体。



《云边有个小书屋》以2013年纸质书与电子书碰撞的时代为背景,讲述书店主人陈言树因一本民国诗集踏上追寻理想之旅的故事。在探访诗人故居的过程中,他深受触动,最终找回坚守信念的勇气。



主创团队在采访中表示,影片男主角的设计融入了毕业生群体的共同心境:“我们希望传递一种态度——无论现实如何,都要勇敢做出不让自己后悔的选择。”



《呼吸》则以冷静克制的镜头语言,聚焦女性在婚姻与家庭中的困境。影片以缓慢的节奏、细腻的构图,刻画女主角佳清在离婚冷静期意外怀孕后的内心挣扎。



导演梁珊坦言这部作品的创作深受中国台湾电影的影响:“我们试图以旁观者的视角呈现生活的真实质感,让观众静心感受人物的情感流动。”



纪录片《故乡,房子》记录了爷爷离世后,家人避谈往事,奶奶缺席葬礼。清明时,我携她重返荒废的祖宅——承载半生回忆的老屋。斑驳砖墙间,她摩挲着旧物低语,褶皱的眼角泛起微光。当新年爆竹炸响时,奶奶是否还会时常想起爷爷以及那故乡的房子?



在映后交流中,关于如何通过镜头语言转换私人影像与公众领域之间的问题,《故乡,房子》的导演刘康乐回答道:“在创作中,我写了很多区别于其他纪录片的解说词。比如当奶奶看到家门口的树时,我引用了古文《项脊轩志》,这是我想借此引起大众情感共鸣的一个手法。”



以太之拥抱》讲述了未来世界面临能源几近枯竭的困境。在“造神计划”的失败下,主角老金被下派开采能源,老金意外发现芳姐留下的线索。老金找到机械师小李,二人踏上了探索真相之旅。



对于团队初始创作灵感源自何处的问题,《以太之拥抱》主创回答道:我们受近年来科幻题材影视作品蓬勃发展的启发,因项目周期紧迫且实景搭建存在现实困难,并结合自身创作条件,团队通过动画媒介展现科幻场景的视觉张力与叙事可能性。



《“杀马特”请让我再忘记你一次》讲述了小学生马特调皮捣蛋,无拘无束,他的脑袋里总是会涌出无数天马行空的想法。平常的一天,马特需要物色一位“好家长”来应付明天的家长会。然而马特每次匪夷所思的想法和选择性遗忘的特性使他这次寻找似乎不太顺利。脑袋里匪夷所思的想象力接踵而至,古怪的事件纷至沓来,马特能否在这个奇幻的漩涡中找到属于他的“好家长”。



主创团队在面对角色的独特设计和考量上的问题时说道:“我们所关注的‘杀马特’群体,就是源自于我们童年时对故乡的一种感受,在10年代有很多‘杀马特’群体出现。同时,小孩具有感官性和顺时性的认知特征,所以他们对鲜艳事物会更加感兴趣。而‘杀马特’这个比较个性张扬的发型和服装造型都会特别的契合小孩子的认知特性。此外,我们参考了李易凡导演的纪录片《杀马特我爱你》,给我们无论是前期资料参考也好,或者是人物形象设计也好,带来了非常大的帮助。”



《落花流水》讲述了1995年作家江诚出差来到武汉,寻找自己的写作灵感,与余春因租房结缘,却因交往中的误会和选择而错过。与此同时,香港少爷沈非在武汉与林霖恋爱,但家族联姻的压力让他不得不做出选择。他选择逃避,试图用金钱和谎言结束这段感情,回到香港订婚。然而,在他最无助的时刻,林霖却选择成全他,无私地放手。沈非最终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已无法挽回失去的爱情。



在展映后的主创交流环节,主创团队成员表示:“目前的片子最大的遗憾在于声音。在后续拍片子中,我们会对于声音和后期做更精致的搭配。”



《朋友露营吧》是一档聚焦当代青年社交关系的沉浸式轻综艺,通过24小时露营体验,呈现三组原生好友在自然场景中的真实互动与情感碰撞。节目以“自然疗愈+深度社交”为核心,旨在为高压生活中的年轻人构建一个脱离数字依赖、重建人际联结的“精神乌托邦”。



主创团队分享了该综艺对“友情”的诠释:“在拍摄现场有一个特别的嘉宾,是我们的小狗。可能在片子中出镜不是很多,但是在整个制作环节中,它全程陪伴到我们拍摄结束。这只小狗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多欢声笑语。在片外,我们不仅能够感觉到人类朋友之间的友谊,也能观察到小动物之间也存在友谊。”



影片《阿肯》讲述了主人公阿苏选择人生道路的故事。大学毕业,他选择回到草原故乡马圈湾寻找机遇。阿苏在与父亲阿克木生活一段时间后,萌生继承父亲衣钵,成为草原弹唱艺人“阿肯”的想法。然而,一通城市的电话打来,又让他陷入犹豫不决之中。



关于是否有对草原特殊的情感寄托的问题,《阿肯》的主创人员回答道:“我们更希望这部片子是在讲草原故事。在我们看来,不是我们去讲述草原故事,只是草原在讲述它自己的故事。我们在记录自然风光的同时,其实是在记录草原本身。”



至此,武汉传媒学院电影与电视学院为期两天的“又见放映”2025届优秀毕业作品展映活动顺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