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隔两岸,众生万象
——浅评电影《八佰》
《八佰》是由华谊兄弟电影有限公司出品,管虎执导的战争题材影片。该片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该片的故事背景选择了1937年的淞沪会战,正是民族经历最为惨痛的灾难的时期,讲述了被称作“八百壮士”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导演通过丰满的人物形象和特色的叙事手法,将残酷战争下的人物态度的转变,展现“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这一家国情怀的深刻主题。
导演通过空间与叙事特色相结合的手法,以普通人的视角去体会战争的残酷,引发对于家国意识觉醒的共鸣。影片以一江之隔建构了租界、仓库两个空间,在叙事空间上产生的二元对立性下步步挖掘深意。现实主义叙事特色下四行仓库运用冷色调与大量低调光的配合,营造出一种对死亡恐惧的压抑氛围,突显了战争对生命的冷酷无情。浪漫主义渲染法租界的灯火阑珊,红黄暖色调下描绘租界太平盛世与背后的人性迷失。剧情推动下士兵壮烈牺牲后国人意识觉醒,辅以高调光渲染觉醒场景;穿过围栏的救援之手等温情镜头,体现觉醒后对敌人侵略的反抗。影片以两个空间相伴而生的不同氛围,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织下推动两个空间融合,突显家国情怀的觉醒。故事立足于普通人视角,运用大量窥视镜头,拉进与观众的距离,增强观众对士兵面对死亡害怕情绪产生的认同感,从而与剧中人物产生情感上的羁绊。观众在战争憋屈感下和人物一起成长,共同唤醒内心的家国意识情怀。
影片通过对人物进行守护者及待唤醒者的划分,以军事行动背景下军人的壮烈牺牲,感染并唤醒国民意识。谢晋元是一军之将,有着正规军校下深入骨髓的家国意识。他也是个游离在党国之间的人,他为了让国际看到“中国精神”的升旗决策,舍生取义后的保命撤退,都已早早超越了军令下的党派职责。如果过多地刻画他党派的身份,将会与影片原本的主题背道而驰,所以导演选择对他身份进行淡化处理。目的就是剔除党派影响,重点突出危机时刻,不分党派,都是团结一致中国人的家国概念。在这样家国精神的影响下,血战杀场的朱自德,山东兵,上官至标都是受众者。其中陈树生的舍生取义,更是成为了一把直击心灵的刀。残忍又尖锐地唤醒了那些事不关己人物,端午也是这样家国精神感染下醒悟的人。受到群众歌颂赞扬,自愿回到仓库就是他醒悟的标志。在四天四夜的战斗里,从为战想家的新兵蜕变成不惧死亡的战士。战争残酷下一步步的明白退缩必定无家可归,有国才有家的道理。所以他用自己的生命去护住了旗帜,护住了自己国家的尊严。这样的爱国精神传递到北岸,战斗的已不是一人,而是来自各个行业不同的人,他们各司其职发挥作用,方兴文便是其中之一。他身为媒体,从一开始冷漠贩卖军事信息,都最后捡回胶卷,通过他的记录让后人铭记英雄。影片层层递进,用南岸的血性逐步唤醒北岸的麻木,歌颂了他们背后强烈的爱国情怀。
影片通过平民战争史诗的最为惊心动魄的精神图景,向观众毫不掩饰的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战场上运用的低调光和冷色调相结合的方式,使人物时刻笼罩在阴影里,渲染出一种没有希望的压抑感,刻画了冰冷且毫无人性的战争实像。所以在人物的形象设定上并没有出现以往战争片清一色的钢铁意志,那些突然被拉入战场杂牌兵被赋予了更多人情味,多了普通人有血有肉的真实感。面对杀戮他们会害怕,面对炮火他们会选择躲藏。就像是影片开头的老鼠一样,暗示着个体生命在巨大的战争机器面前的渺小和无奈。但战争惨烈让人激扬,个体的挣扎于勇气今人动人泪下。在家国危亡面前,炮火弹雨洗礼下,他们突破了怯懦和局限,完成个人脱胎换骨式的升华和转变。最后坚定高举大刀引吭《定军山》,完成自己身为中华儿女最后使命。在这样四天四夜里鼓吹煽动军事活动的效果中,也不由得让我们思考催熟的家国意识下潜藏的负面性。
导演以特派员“散兵走,德械走,中央军留种。”揭露政党的嘴脸,暗示战争的背后攀附的都是政治,同时战争片的背后也全为政治。短时间内对小湖北、三个学生的思想催化,就犹如典故《揠苗助长》,不断用外力拉扯禾苗,逼迫他已不符合自身的速度成长,最终导致死亡。这样家国意识催熟下必然牺牲的惨剧,让观众不经反思爱国意识刻画太快是否已经逐渐偏离了家国意识的初衷。而真正的家国意识,影片中导演已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电影在消解道义志高点叙事,以家为中心并非带着民族的恨意。就像是南岸逃兵里冒出的一句“能走吗”和北岸光鲜亮丽商女背后的赤裸白人,不同的两岸,却都是底层的国人,呈现的都是被压迫的状态。正因彼此都有相同的精神锁链和潜藏在心的爱国种子,所以当目睹一个个战士壮烈牺牲后,费劲刻画妓女捐钱,记者拍照,商人捐物,都是为了表明在危机下数以万计的人们各司其职,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奉献出的那一份力量,凝聚成的才是真正浓烈的家国意识,才是对于牺牲战士最高的礼赞。
(文/阮文婕 编辑/李澄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