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聚智共谋发展——电影与电视学院2025版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顺利举行

来源: 日期:2025-06-27作者: 浏览量:

新闻与媒体中心网讯(文/记者 李马莹 图/摄影记者 陈栎依 编辑/陈栎依2025年6月26日下午2点,武汉传媒学院电影与电视学院于6号教学楼6313会议室举办了2025版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参与此次会议的有专家代表吴航老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副教授)、穆杨老师(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副主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和姜歆远老师(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卫视事业部评审专家组负责人),校友代表赵先哲、刘维实、孙志玮、程梦婷、谢子瑜以及武汉传媒学院电影与电视学院副院长李华老师,电影与电视学院院长助理张程老师,戏剧影视文学系主任代辉老师,戏剧影视导演系主任瞿文妍老师,表演系主任于昊老师,广播电视编导系主任王露老师,戏剧教育系主任张沅逸老师和影视摄影与制作系副主任陈鸿老师。除此之外,还有各系师生代表也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旨在顺应国家行业政策发展,针对当下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用人单位需求及各大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等进行深入调研,共同探讨高校学生的培养定位和目标。



会议伊始,王露老师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2025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研讨。她表示,根据调研结果显示,2018-2024届学生期待在之后的课程学习中,提高实践创作比例,开设符合行业需求的运营类或智能技术类课程,在真实项目中提升专业能力。基于调研结果,我校修订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新定位,在新的定位下,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未来将转向大视听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才兼备、守正创新的编导人才。同时根据培养定位和目标,我院将从课程体系设置上按照厚基础、精专业、扩视野三个层面进行设定,即课程拓扑图,从厚基础、广电编导编创核心、技术辅助、前沿拓展四个维度分解设计思路。



此外,王露老师也结合行业发展介绍了课程中的细节创新部分,分别是人工智能、专业课程与创业的融合、学院内部跨专业协同创作课程设计、项目制课程影视工作坊四项创新。帮助学生扩宽视野,提高创作效率,打破专业壁垒,推动学中做、做中学的良性循环,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介绍结束后,各位专家进行讨论修改。对于智能影像创作中AI直播的师资是否满足的问题,王露老师表示可联合影视摄影制作、编导、导演、戏剧影视文学等专业的老师组成联合团队来开展教学,实现六个专业覆盖影视创作全流程。



接着,于昊老师给大家讲解了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从培养方案修订的工作思路、毕业要求、对标国家及学校课程标准情况、完善措施、特色和优势等方面分别进行介绍。课程体系优化方面,将采用“一核两翼”框架,核心在于传统表演基础技能,两翼则体现在影视、新形态表演方向。同时加强实践教学,依托实习基地(如长江人艺、开心麻花、微短剧平台)开展项目制教学,实现跨专业联合创作,多专业共同完成剧本创作、多媒体舞台设计等项目。



专家对以上培养方案提出了四点建议,首先建议明确表演专业与专业院校的差异化方向。其次,跨专业联合创作应明确是“课程”还是“工作坊”,建议以“产教融合项目”形式落地。第三,原“两周集中实践”时间不足,建议第六至第八学期全面释放时间,以“项目池”形式让学生跨专业组队,承接真实项目。第四,将能力框架清晰化,避免逻辑模糊。



戏剧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强调了从“艺术门类”转向“文化教育平台”,要培养具备现代技术融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服务美育教育、心理疗愈、文化传播等领域,定位“应用戏剧”,聚焦非舞台场景(如学校、社区、医院)的戏剧实践。新方案的核心亮点在于四阶能力爬升模式、学科交叉创新、数字技术赋能,让学生成长为懂戏剧、能教学、会应用、有审美的应用型人才。



陈鸿老师对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解读,结合行业、高校、学生三个方面的调研结果,建议培养面向影视行业多元需求,掌握戏剧与影视学理论、影视制作前沿技术(如虚拟制作、AI工具),具备全流程创作、核心技术、艺术审美及行业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服务于影视制作、短视频等领域。课程体系分为四大能力线,分别是全流程创作能力、核心技术能力、艺术审美能力、行业适应能力,推动AI融合、产教融合、跨专业联合创作。



专家在研讨环节表示,在技术发展下仍需坚守艺术审美核心,避免AI取代人的创意决策,核心能力表述需精简,建议聚焦三项以内的核心能力。除此之外,校友刘维实还提出学校课程与行业适配度高,毕业生在剧场、短视频领域竞争力强,建议持续强化跨媒介表演实践。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行业趋势与调研结果,将课程体系分为“艺术素养、叙事创作、影视化呈现、产业实践”四项,培养具备扎实叙事能力、AI工具应用能力、跨界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新增《网络文学创作》《微短剧创作》《智能影像叙事》等课程,强化网络叙事与技术融合。



专家建议史论课程(如中外戏剧史)需提前至大二开设,奠定经典作品认知,避免创作时缺乏定位;减少理论课比重,增加与导演、表演专业的交叉实践;强化文字基础,提升剧本语言精度,避免“重技术轻文字”,可将《文学理论》与剧本分析结合教学。

戏剧影视导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同于旧版课程,新版聚焦“新技术赋能传统专业”“多场景适应”“跨文化传播”,强调AI人机协同创作(如AIGC辅助剧本大纲、分镜设计)。具有项目驱动实战(如校企合作微短剧、文旅演出导演)、聚焦“戏剧导演、影视导演、数字媒体导演”三方向,增设《影视创投》《电影节参赛策略》课程特色。



专家建议拉片课可前置至大一暑假,结合“导演致敬”活动,与招生宣传片制作结合,提升实践与宣传价值,贯穿整个大学的学习阶段。

至此,武汉传媒学院电影与电视学院2025版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顺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