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向外走,新起航——电影与电视学院赴长江视听微短剧产业基地认知实习

来源: 日期:2025-07-01作者: 浏览量:

新闻与媒体中心网讯(文/见习记者 张呈瑞 陈睿涵 郑姝向绾 图/摄影记者 梁文斌 郑羽帆 编辑/陈栎依)为凸显实践学习在学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2025年6月25日至26日,武汉传媒学院电影与电视学院组织2024级各专业共500余名师生踏访长江视听微短剧产业基地,顺利开展了认知实习课程。



作为华中地区首个全产业链短视频基地,长江视听微短剧产业基地构建了涵盖剧本创作、智能拍摄、数字资产管理的产业闭环,拥有多种逼真的模拟场景。此次调研是电影与电视学院深化产教融合的关键一步,有助于进一步强化文化产业与高校的联动,为区域输送兼具艺术素养与市场敏感度的复合型人才。

尤其是近三年以来,我院戏文系输送行业人才百余名,参与作品全网播放量超5亿次,师生共创的微短剧《花梦令》成为产教融合标杆案例,该剧将中医药文化与剧情深度融合,成为湖北非遗传播典范,该剧的成功印证了学院“文化传承+产业需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此次活动对进一步破解产教脱节,提升实战能力,推动产业资源与高校创新融合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师生团队重点参观了基地覆盖创作全流程的四大功能板块。智能拍摄区让同学们体验了LED环幕虚拟制片技术,直观感受科学技术如何提升拍摄效率。同时,同学们在实景拍摄区参观了多场景实景棚(含医院、学校等通用场景),学习灯光调度、演员走位等实战细节,深入央视重点项目《青铜密码》片场,观察省博青铜器元素如何转化为剧情场景。



接着参观了剧本创作中心,亲身聆听爆款案例《花梦令》的创作逻辑,探讨中医药文化与剧情融合方法。最后,同学们前往产业闭环展示区了解版权交易、项目孵化板块,从而探索学生作品商业化路径。



表演专业师生在复刻武汉老里分的片场设计了方言小品段落,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则持分镜头角本穿梭于“校园教室”与“医院急诊室”,对照基地真实拍摄流程表校准理论认知。

学校设计的“场景认知-流程实操-项目孵化”三维教学模式,让灯光师调试的每一束光都成为“光影语言”的现场注解,让立项备案台前的教学互动化作“产业逻辑”的生动诠释。古人云“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基地制片人、摄影师化身“产业导师”,与高校教师共绘育人同心圆。



参观结束后,关于未来教学应如何面对当前行业发展的趋势与挑战的问题,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师彭瑞回答道:“如今,微短剧在影视行业中越来越受欢迎,已然成为热门剧种。我们专业也要紧跟行业发展趋势,考虑到同学们未来很可能会从事微短剧创作工作,所以组织大家到长江视听微短剧产业基地参观。希望同学们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微短剧的创作氛围,通过实地游览基地内的各类拍摄场地,如家居、咖啡厅、医院等常见场景,直观地了解微短剧在场景运用上的特点,这对他们未来进行微短剧剧本创作会有很大帮助。而且在现场观看剧组拍摄的过程,与基地工作人员面对面交流,也能进一步激发大家的创作热情。”



来自戏剧影视文学B2401班的阳纤针说道:“这次的认知实习让我们拓宽了视野,通过这次实践我了解微短剧的创作空间布置,利用最节省的空间、时间进行拍摄。也让我了解了微短剧的创作空间,有助于写剧本时人物出现场所控制,解约时间和成本。”



当镜头聚焦真实产业场景,当教学融入生活土壤,教育便有了生长的力量。电影与电视学院将继续以“产教融合”为笔,在微短剧这一新兴文化业态中,书写影视人才培养的新篇章。

至此,武汉传媒学院电影与电视学院学生赴长江视听微短剧产业基地认知实习顺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