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媒体中心网讯(文/记者 李一 李马莹 图/摄影记者 赖靖岚 编辑/陈栎依)2025年4月22日9点30分,武汉传媒学院电影与电视学院在武汉校区6号教学楼6313会议室,顺利开展了以“红色题材话剧的创作路径探索”为主题的《繁星》剧本学术研讨会。

参与此次活动的有著名戏剧家、国家一级编剧习志淦教授,国家一级编剧、湖北省艺术研究院研究中心主任彭阳老师,武汉笑方堂文化传播公司董事长余振江老师,芜湖市市政府退休干部葛国良老师,芜湖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传承分会会长张明星老师,芜湖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传承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铁军文化艺术团团长靳宁老师,芜湖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传承分会副会长、铁军文化艺术团政委周朝怀老师,芜湖市铁军文化艺术团团员王萍老师,武汉龙脉设计制作有限公司艺术总监王安琴老师,湖北省档案服务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武汉世纪鑫业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武汉比亚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咏红老师,电影与电视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主任代辉老师,电影与电视学院表演系郑志方老师及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师生代表。

本次研讨会由电影与电视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教师杨肇欣主持。就《繁星》这一剧本初稿展开讨论,剧本以红军、新四军战士王汉臣同志为原型,与会嘉宾将对现实题材剧本创作中的红色文化表达、结构设计、人物塑造与文本转化路径等重点内容展开深入交流。议程分为开场致辞、专家代表发言、红军后辈代表讲述人物原型素材及创作建议。

会议伊始,代辉老师为本次活动开场致辞,她对到场来宾表示欢迎,并强调了研讨会对于学院专业创作项目的重要性,代辉老师说道:“希望以这个基本创作,探索学术研究新方向,强化我院创作项目的理论基础与选题支撑,力求形成具备申报潜力的研究框架和文本成果。”

专家发言环节中,首先由郑志方老师阐述了剧本《繁星》的创作背景与故事梗概。郑老师先讲述了人物原型王汉臣的事迹,他也作为“兵二代”想为红军战士做些事,期待通过本作品向当代年轻人呈现想象不到甚至无法理解的先辈们对党的忠诚。他分享了剧本的创作心得:“类似这样的故事我们听说过很多。这种作品也特别多,所以我考虑了很长时间,从哪儿入手,怎么来写它。”郑老师还特别提到了一些创作构想,他表示:“我想这些人去世后,会想跟战友相拥着说些什么,遗憾的事情有些什么,可以加入一些特别的表现形式来表达。”

接着习志淦教授进行了见解分享。习教授根据内容进一步分析了剧本的结构,认为虽然剧中人物众多,但视觉转换需要更加明确,以避免观众在欣赏时产生混乱。他建议:“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一定要让观众明确,我这个时候是站在什么时候、哪个角度。”此外,习教授也指出剧本中的故事虽然丰富,但缺乏独特性和典型性。提出希望作者能够进一步挖掘生活,提炼出具有典型性和深刻情感的故事,以增强剧本的吸引力和共鸣。

彭阳老师对剧本进行了深入剖析。他认为语言的生动性和人物刻画的深刻性是该剧本的强项,也提出剧本需要有更深刻的内在冲突和人物心理描写,以增强戏剧张力:“戏剧还是向内开掘的,它没有那种灵魂的搏斗和忏悔。”彭阳老师还建议剧本应更多地呼应当下社会情绪,提出剧本需要有血有肉的人物和细节:“关键就是要有血有肉的人物和细节。”

现场还邀请到与人物原型血脉相连的后辈代表,他们从个人经历出发,为剧本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灵感。王汉臣战士的女儿王萍女士和女婿葛国良先生将父亲的珍贵遗物带到现场。分别是中央军委授予的三枚勋章(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及留存在父亲身体里37年,直到去世后才取出的一颗子弹头。


我院师生离座围至王萍女士身边听其讲述这些传家宝的来历及其父亲的英雄事迹,她强调了传承的重要性,并提到了剧本中对青年人的教育意义,认为戏剧的形式可以将革命精神传递给更广泛的青年群体。王萍女士还在现场播放了已有的以王汉臣为原型创作的情景诗朗诵《一颗子弹头》节目视频为《繁星》剧本作参考。

活动最后,与会来宾及师生代表合影留念。至此,本次剧本《繁星》研讨会顺利结束。